- A+
湖北省冬春季节天气以阴冷湿寒为主,早晚温差大,气温易发生骤变,增加了畜禽应激的发生,导致抗病力下降。加之此时畜禽产品进入消费高峰期,调运频繁,畜禽传染病发生风险加大。为全面防范养殖和流通环节畜禽疫病发生,建议各有关单位强化以下防控措施。
一、强化免疫屏障,降低发病风险
抓好畜禽疫病基础免疫,做好免疫抗体监测,对抗体不达标和新增补栏的畜禽及时补免。加强水网及野鸟迁徙地区养殖场户禽流感和家畜口蹄疫、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;统筹做好畜禽常规疫病的免疫,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。根据本场或本地区疫病监测情况,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的疫苗。
二、强化健康巡查,早发现早处置
养殖场户要加强畜禽健康状况巡查,重点关注畜禽行为表现、应激反应、采食饮水、被毛外观和粪便状态等。若出现异常状况,兽医人员进行临床诊断,必要时采样送检,做到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处置”。对于发病急、死亡率高、传播快的病例,应及时报告兽医主管部门。发病场点应尽快采取隔离、消毒等措施,防止疫病扩散。
三、强化清洗消毒,消除污染隐患
加强交易市场、农贸市场、屠宰场及无害化收集(处理)中心(厂)等高风险场所的环境消毒,对运载畜禽车辆装载前和卸载后随时进行清洗、彻底消毒,并及时开展消毒效果评价,防止病原污染和扩散。养殖场户要强化环境清洗消毒工作,注重消毒效果。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,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,坚持现配现用,使用规定的消毒剂浓度,保证消毒作用时间。预防消毒应按照圈舍内到圈舍外、生产区到生活区、生活区到场区外的顺序进行,防止交叉污染。场内使用的器械、工具、车辆,粪污处理场所等均在消毒范围之内。低温环境下可通过延长消毒时间、增加消毒频率、添加防冻剂等措施来提高消毒效果,冬季舍外消毒尽量选温暖时段进行。
四、强化生物安全隔离,防止病原内外传播
屠宰场、无害化收集(处理)中心(厂)应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防疫制度,定期检查生物安全措施,检修防疫屏障设施,严格人员管理,规范作业行为,严禁场内外人员、车辆等交叉流动,严把入场人员、车辆、物品等清洗消毒关。确保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行,安全处理病死动物及其污染物。畜禽尸体要用密封袋和专用车辆装运。相关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,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侵袭,避免病原散播。
养殖场户要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出,饲养人员进出应严格执行更衣、换鞋、喷雾、沐浴等消毒程序。车辆等运输工具进出养殖区应彻底清洗消毒,防止运输带毒。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,防止病原外逸。场区内严格控制内部人员的随意流动,严格执行净道、污道分开管理,强化防鸟灭鼠措施,防止交叉污染。为降低疫病传入风险,可做好物资采购计划,减少物资进场频次。
五、强化饲养管理,提高机体抗病力
养殖场户要加固和修缮畜禽棚舍。对养殖场水、电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排查,消除安全隐患。及时添置防寒保暖设施设备,合理安排保温和通风,做好畜禽保暖越冬。冬季畜禽可适量增加能量饲料或精料、维生素、电解质等,以保证能量消耗和营养物质,提高畜禽自身御寒能力。在制定药物预防方案时,要防止添加药物种类过多、用药时间过长、剂量过大及过分依赖药物等问题。
六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点
(一)口蹄疫
口蹄疫需做好基础疫苗免疫。规模场要根据家畜生长周期、母源抗体、疫病流行状况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。家畜免疫后21天采样进行抗体监测,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补免或调整免疫程序。日常应加强健康巡查,如发现体表和蹄部有结痂、水泡、溃烂等症状,及时开展口蹄疫实验室诊断筛查。
(二)高致病性禽流感
湖北省处于长江流域,省内河流湖泊居多,不仅处于东亚-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,同时沿长江流域存在候鸟东西迁徙,因此湖北省冬春季节禽流感传入风险较大。各地要做好存栏家禽的H5、H7亚型禽流感重组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。重点加强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河网湖泊候鸟监视,发现异常死亡情况,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。规模场应设置隔离网,防止野生鸟类侵入。散养户尽量避免猪、鸡及水禽混养,家养水禽避免到候鸟栖息地等开放水面放养。动物园、野生动物饲养场等场所应加强开放水面的管理,严防候鸟进入。
(三)非洲猪瘟
冬春季非洲猪瘟病毒易感性增加,叠加毒株流行的多样性、复杂性,增加了非洲猪瘟的防控难度。非洲猪瘟防控请参照《湖北省低温季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导意见(第三版)》(鄂疫控[2023]37号)执行。
(四)小反刍兽疫
冬春季节是羊肉消费高峰期,活羊调运频繁,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风险增大。各地要加强健康巡查,及时发现和消除疫情隐患;强化活羊调运监管,严禁由疫区调入活羊或羊肉产品。对用于屠宰的羊,经产地检疫合格后,直接运达目的地屠宰场屠宰,避免中途卸载或继续饲养。春季引种应做好检疫工作,执行落地申报、隔离饲养等措施,隔离期满检测合格才能混群。
信息来源: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